根據Interact Analysis最新發布的2024版《協作機器人》研究報告,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的收入在2023年增長了11.9%,達到10.7億美元,正式突破10億美元的里程碑。不過從增長率來看,2023年增長率卻創下疫情后的新低。疫情前后的年份中,協作機器人市場增速波動明顯。2019-2021是一個明顯的“V型”波動——暴跌后急速拉升。在2020年增長率觸底后,協作機器人市場迎來了強勁的復蘇,2021年的增長率超過35%,以至于整體市場規模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2022-2024年期間,協作機器人銷售額增速出現了新的 “V型”軌跡,2023年為這一輪較小周期的谷底,主要是因為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下滑以及供應鏈問題在2022-2023年對市場造成了巨大壓力,導致2023年出現了新的增長低谷。
中長期前景仍然樂觀,價格下降趨勢放緩
疫情后傳統制造業對于自動化升級的需求,疊加勞動力短缺的現狀,成為預測期間(2024-2028年)協作機器人市場近20%的年平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協作機器人的平均價格相比此前的預測有所上升,主要是受到大負載機器人出貨量增加的影響。去年第四季度,大負載協作機器人(特別是>20kg組)的出貨量顯著增加。此外在預測期內,我們預計>10kg協作機器人的出貨量的增長將高于<10kg的小負載市場。因此,在最新的預測中,與上一版本相比,2028年的平均市場價格上調4.4%。
但不否認,價格下降的驅動力也非常明顯。除了規模經濟和產業鏈成熟帶來的整體成本降低,占全球出貨量的一半以上的中國市場的價格下降也進一步拉低了全球市場的平均價格。上圖的ARPU曲線已經排除了單臺價格低于5000美元的“經濟型”協作機器人。同時,一些超過100臺的大訂單的出現也拉低了市場均價。根據我們的研究,來自電動汽車領域的幾個超過100臺的訂單的交易價格均低于6000美元/臺。
產品:從通用產品到細分定制
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正逐漸從通用產品過渡到針對特定應用場景的細分模型。這一趨勢反映了市場對不同行業中更專業的協作機器人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影響這類專業協作機器人市場發展的因素:負載和臂展的多樣化:協作機器人的負載能力和工作范圍是其設計中的關鍵參數。機器人制造商將為不同的應用需求提供具有不同載荷和工作范圍的產品。例如,輕型協作機器人適用于輕型裝配和搬運任務,而重型協作機器人適用于更重的搬運任務。特定應用的優化:一些協作機器人是為特定應用場景設計的,如實驗室自動化、醫療手術輔助、教育和科學研究。這些機器人通常具有適合其應用場景的特殊功能,如更高的精度、特殊的末端執行器或符合行業標準的安全特性。技術集成和創新:隨著協作機器人的發展,它們正在整合更多先進技術,如人工智能、機器視覺、力反饋控制等,以滿足更細分市場的需求。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協作機器人能夠更有效地與人類工人一起工作,并執行更復雜的任務。
行業:制造業+物流+服務驅動增長
2028年,全球協作機器人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32,000臺,制造業、物流業及服務業將為三大增長引擎。從收入方面來看,汽車行業在2023年和2028年依舊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但從出貨量方面來看,截至2028年,電子行業仍將是協作機器人最大的終端用戶行業,占比達20.7%。不過,從收入份額來看,電子行業將排名第二,占比15.8%,主要是因為應用在電子行業的協作機器人預計平均價格下降較快——該行業傾向于使用較小負載的機器人手臂,在更復雜的裝配應用中工作。作為典型的應用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們認為電子行業天然適合進行人機協作工作。